腾讯云,后撤或许是一种自我优化

2023-07-27 19:31:52   来源:钛媒体APP
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

(资料图)

随着华为云、运营商云后来者居上,腾讯云该如何自救?押注的行业大模型能否成为新的增长曲线?

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从第二到第四 , 腾讯云经历了什么 ?

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发布的《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(2022下半年)跟踪》显示,2022年下半年,公有云业务(IaaS+PaaS)排名中,腾讯已掉出前三,其市场份额从11.1%下滑至9.9%,排名也从第二降至第四。

业内有一种声音,从马化腾提出腾讯要杜绝“买量”思维之后,很多业务处于一种“挤掉水分”的状态,腾讯云的后撤,也许是一种主动优化的结果。

从2018年率先提出“互联网下半场是属于产业互联网的”,到不久前首个提出MaaS大模式模式,腾讯2B的产业逻辑,一直是坚定且决绝的。

目前,尽管ChatGPT的火爆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一轮大模型之热,但从数据、算力等支撑来看,大模型之争说到底依然是各大厂商的云服务能力之争。因此,就这一点而言,向来“温文尔雅”的腾讯云,从财力到生态,依旧有自己的优势,回到第一梯队,希望仍然存在。

依旧是云战争

大模型火了一段时间后 , 各厂商 似乎又恢复了理性。云厂商开始意识到 , 相较于难以预见的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时间, 云作为最前端可以售卖的 To B产品, 更容易赚钱 。

毕竟大模型的发展需要依靠算力、算法和数据的支持,这背后都需要云计算。也就是说,大模型之战,只是面上的虚假战争;真正的战争,还是抢夺公有云市场。

比如抢先注意到这一点的字节,最新进展是发布企业级大模型服务平台火山方舟。但是旗下的云服务平台火山引擎早已为其他大模型公司提供服务,火山引擎总裁谭待今年4月表示,国内大模型领域的数十家企业,超过七成已经在火山引擎云上。

从资源利用率以及趋势来看,私有云难以成大势,公有云依然是主流市场。根据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《云计算白皮书(2023年)》,2022 年IaaS 市场收入稳定,规模在2442亿元,是PaaS+SaaS的3倍。由此可见,IaaS目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。

“IaaS主要是靠规模效应赚钱,但投入过程很长”,云计算从业者毕文在行业里已经待了十余年,他告诉陆玖商业评论,腾讯云其实在IaaS 层的体量更大,只是这块产品同质化严重,很多云厂商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。

今年4月,新一波降价潮开启,先是阿里云带头降价,京东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、天翼云等紧随其后。

基于 IaaS 业务的高度雷同,低价策略难以进行可持续发展,腾讯云开始探索不同的路线。在2021年财报中,腾讯曾提及要改善利润率,重定IaaS和PaaS的发展重心,不再单纯追求收入增长。通过2022年财报来看,腾讯云专注于利润率更健康的自研产品。

相比之下,PaaS、SaaS业务虽然体量小,但毛利率更高。只是需要指出的是,这两块业务投入较大,腾讯云仍处于艰难的“爬坡”时期。

“跑马圈地”后遗症显现

自 “930变革”宣布转型产业互联网以来,腾讯的To B业务 更在意 规模 。但是腾讯云的 T o B 之路并不太顺利。

一位接近腾讯云内部的人士透露,主要是两方面原因——

首先,腾讯云还是C端产品基因,即使深入B端业务后,也是在游戏、娱乐、微信、QQ这些C端产品的基础上进行。

再者,腾讯云的产品力一般,从产品定义到设计上,采用自上而下的逻辑,并没有从用户的反馈改进产品,这导致很多B端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。

具体来看,早期疯狂扩张阶段,腾讯云不惜一切代价拿大项目,甚至是亏损接单,大包大揽式地承接业务后再分包给生态伙伴。这样的做法,确实带来了大量的行业客户,并提高了市场份额。

虽然冲量拿到了政企的大项目,但高收入并不代表高盈利。在传统行业做了多年甲方的吴楠告诉陆玖商业评论,据他了解,“(腾讯云)接到的很多项目都是直接转外包,大部分钱的都被ISV赚走了。”

腾讯云注意到问题后,选择摒弃过去为规模牺牲利润的模式,逐渐强调以自研产品为主,从“集成者”转为“被集成者”。

在职场社区平台上,一众从业者就此展开讨论,有网友认为无论是做总集还是做产品被其他人集成,都存在盈利的机会。

不过,行业观察者木子指出,“腾讯云选择从集成方转为被集成,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:一是腾讯云有资格参与的招标,ISV是否有资格参与;二是ISV是否愿意将订单导给腾讯云。”

“云计算与软件服务、企业服务很像,很大程度上不是技术的问题,而是与企业追求的稳定性、性价比、工具可用性、服务到不到位相关”,他补充道,有没有网点、能不能提供线下服务,这都是重要因素。

“对客户来说,IaaS层的底层技术差异感知并不明显,IaaS基本模式是提供线上算力,最大差别就是服务器的稳定性。”

但不容忽视的是,腾讯云的勇于改变,也就是加大对PaaS、SaaS 业务的投入,提升这两部分高毛利业务的销售比重,成效初显,毛利率出现转正迹象。

这从营收可见一斑,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,2020 年至 2022 年,腾讯云毛利率均为负值,分别为-14%、-7% 和 -7%。

政务云这块骨头不好啃

从外部大环境来看,腾讯云市场份额跌落,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:

一方面,凭借腾讯在泛娱乐社交赛道的优势地位,腾讯云此前的市场份额主要由游戏、音视频支撑起来,但当下这些行业还没缓过来。

以游戏行业为例,前两年国内游戏监管环境趋严、游戏版号的限制,游戏厂商活得艰难,相应地,对云服务的诉求随之减少。

“而且随着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壮大,他们会转向自建云服务”,毕文说道,比如字节推出的“火山引擎”企业云服务平台,并构了从IaaS到PaaS再到SaaS的完整产品体系。

另一方面,腾讯云大举进军的To G市场增量,确实是块肥肉,但不好争抢。

一来,基于政务市场的特殊性质,定制化需求更高,此前腾讯云低成本复制解决方案的老路子行不通。

不同行业的政企项目需求各异,这需要大量人力、财力和物力的支撑。更重要的是,非标准化、不可复制的产品方案,难以形成规模。

“云服务商在定制化这块很难赚到钱,如果做大了,还会拖累整体的运营效率。正常来说,通用路线+合适占比的定制化服务,才能提供更高的商业效率,以及保持竞争优势。”木子表示。

二来,想要抢夺这块肥肉,存在行业壁垒。

“对政企客户来说,技术先进并不重要,出于安全、稳定的要求,他们会明确要求不能使用商业云。”长期服务政企客户的咪咪这样跟陆玖商业评论说道。

相较于华为云、运营商云,腾讯云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。上述接近腾讯云内部的人士表示,工业、医疗等行业产品并不好做,需要对行业有很深入的理解,而腾讯云是基于社交生态和游戏生态的云产品。

不可否认,政务云的确是块肥肉。IDC预计,2023-2025年,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将从近600亿元增长至约850亿元。这也是华为云、运营商云切入云服务的时间虽晚,但后来者居上市的原因。

前文里提到的IDC跟踪报告显示,2022年下半年,华为云排名第二,三大运营商的公有云业务增速均超100%,其中天翼云更是首次进入了公有云厂商前三。虽然阿里云的排名仍为第一,但在公有云业务市场份额上,从去年同期的36.7%减到31.9%。

整体来看,昔日的客户“萎靡不振”、新增的政务领域不好啃,腾讯云亟需新的增长曲线。

行业大模型是新机会?

AI大模型的火热 , 为云厂商 开辟了新的 争抢市场机会 。 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,生成式AI、大模型的落地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,这些能力在公有云上能看到更快速的更新迭代,短期内将为AI公有云服务带来明显利好。

面对AIGC浪潮卷,腾讯云不仅为其他大模型研发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支持,还针对大模型在场景侧的落地进行布局。

基于过去积累的庞大业务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,腾讯云选择押宝行业大模型——MaaS 大模型精选商店升级技术底座,发布向量数据库和星脉网络,解决大模型应用落地的痛点。

“腾讯云做的MaaS大模型,可以理解为一个‘商店’,将基础资源、技术支持、工具组件等进行整合。企业可以基于腾讯云TI平台,然后结合自身的应用场景,按需定制或者构建自己的专属大模型。”一位资深人士向陆玖商业评论表示。

据了解,腾讯云站在产业互联网视角、围绕自身产业生态优势来发展行业大模型业务,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
根据官方信息,目前腾讯云行业大模型能力已在腾讯企点、腾讯会议、腾讯云 AI 代码助手等多款产品中落地使用。

另外,腾讯云联合行业头部企业,已为文旅、政务、金融等 10 余个行业,提供了 50 多个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。

上述接近腾讯云内部的人士也指出,腾讯云有很多行业解决方案组,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教育、金融、医疗、交通等团队,但即便是这些规模较大的行业组,也会随时面临各种调整。比如教育行业组,之前教育组的组织架构大调整,应该就是为了适应大模型的推出,但目前还不能预测最终的效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切入行业大模型的非腾讯一家,除上述提到的火山方舟外,还有一个强敌就是华为。

盘古大模型3.0是一个面向行业的大模型体系,包括“5+N+X”三层架构。其中L1层是N个行业大模型,华为云既可以提供使用行业公开数据训练的行业通用大模型,包括政务,金融,制造,矿山,气象等大模型;也可以基于行业客户的自有数据,在盘古大模型的L0和L1层上,为客户训练自己的专有大模型。

大模型的落地面临着许多挑战,谁能率先实现商业化,只能等待时间验证。而伴随“百模”大战帷幕的拉开,腾讯云能否抓住这个机遇,抢占更多市场份额、重回排行榜TOP3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