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,有很多都是书信尺牍,它们本来目的只是为了传递信息、增进感情,或者记录某些事,但因为字迹绝美、笔法丰富,也被人们当成了宝贝,收藏临摹,最典型的就是王羲之的《十七帖》。
富弼这些信札书法的内容包罗万象,从中甚至可以看到人间百态,比如张旭的《肚痛帖》、蔡襄的《脚气帖》、欧阳修的《灼艾帖》等。不过有一件书法,能流传至今完全是个意外,它本来是一封“阅后即焚”的信件,而且内容也是托关系为儿子找工作,它就是富弼的《儿子帖》。
富弼《儿子帖》此帖一直由私人收藏,直到2005年6月19日,它的名气才陡然而升。在那一年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,《儿子帖》最终以462万元价格成交,购买者至今是个谜。此帖仅有5行、44个字,释文为:“儿子赋性鲁钝,加之绝不更事。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,频令请见,凡百望一一指教,幸甚幸甚。此亦乞丙去。弼再上。”
翻译一下,就是说“自己的儿子天资粗鲁迟钝,又没经历过什么社会磨练。在京师自己极少有知心朋友,所以想让他多去拜见您,得到您诸事上的指点,感激不尽、多谢多谢!这封信也请您看后烧掉……”。“丙”就有烧毁的意思。
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从此信中也能看出富弼的爱子之心。富弼,字彦国,北宋景德元年(1004年)生于河南洛阳。他学富五车,与范仲淹是挚友,二人共谋新政,他历任枢密副使、同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,后官拜宰相,封郑国公,也算是位极人臣了。
范仲淹《道服赞》文人出身的富弼,书法自然也不在话,但是他传世作品仅此一件。从此帖中,可以看出他的行楷书受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杨凝式、李建中影响。尖锋切笔入纸,行笔中侧并用,提按分明、轻重变化也较为明显,如“事”字横轻竖重,“性”字则横重竖轻。撇捺舒展,捺脚较重,笔画连带自然,装饰感较强。
曾巩《局事帖》《儿子帖》间架紧实而略带横势,形成内紧外松的特点。同时向右上欹侧,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两边的虚实对比,如“教”字左半边笔画轻盈,右边则用墨较浓、笔画较实。“钝”字则与之相反。
辛弃疾《去国帖》与《儿子帖》风格类似的有范仲淹的《道服赞》、曾巩的《局事帖》、辛弃疾的《去国帖》等,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信札呈现出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笔法融合唐楷与五代杨凝式书风,笔画提按顿挫分明,富有装饰性,结字端庄宽绰等,这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书信往来的某些书法规范和约定俗成。
大家对此帖有何评价,欢迎评论区讨论!
标签: